以免代劳成语故事?那么,以免代劳成语故事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3-6岁儿童成语故事
以逸待劳之计,就是在敌人气势正盛之际,采取不直接进攻的战略,而是坚守住自己的阵地,消磨敌人士气,使敌人疲于奔命。同时审时度势,寻找最有利的战机,从而后发制人、一举破敌。
国末期,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,开始时,秦军连克数城,锐不可挡。不久,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,丢盔弃甲,狼狈而逃,秦军损失数万。后来,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。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,陈兵于楚国边境。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。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,只是专心修筑城池,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。两军对垒,战争一触即发。楚军急于击退秦军,相持年余。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,吃饱喝足,休养生息。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,精力充沛,平时操练,技艺精进,王翦心中十分高兴。一年后,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,将士已无斗志,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,于是决定东撤。王翦见时机已到,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。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,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。秦军乘胜追击,势不可挡,公元前223年,秦灭楚。 此计强调: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,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。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,待机而动,以不变应万变,以静对动,积极调动敌人,创造战机,不让敌人调动自已,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。所以,不可把以逸待劳的“待”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。
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免费
一、狐假虎威 (hú jiǎ hǔ wēi)释义: 假:借。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。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。 贬义。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虎求百兽而食之;得狐。狐曰:‘子无敢食我也;天帝使我长百兽……子随我后;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?’虎以为然;故遂与之行。兽见之皆走;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;以为畏狐也。”
1、例句:他哥哥当还乡团团长,他~仗着他哥哥的势力,横行乡里,无恶不作。
2、近反义词
近义词:狗仗人势、驴蒙虎皮、仗势欺人、恃势凌人。
反义词:独步天下。
二、典故:
战国时代,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,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,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,而感到奇怪。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,这究竟是为什么。
当时,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,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:,“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,因为肚子饿了,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。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,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。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,于是,便一跃身扑过去,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。
可是当它张开嘴巴,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,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:“哼!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,便敢将我吞食掉;你要知道,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,无论谁吃了我,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。”老虎听了狐狸的话,半信半疑,可是,当它斜过头去,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,心里不觉一惊。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,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。虽然如此,他心中仍然在想:我因为是百兽之王,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。而他,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!,这时,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,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,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,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:‘怎么,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?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,走在我后面,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,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,抱头鼠窜。’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便照着去做了。
于是,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,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。他们走没多久,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,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,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,不禁大惊失色,狂奔四散。
这时,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。老虎目睹这种情形,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,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,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!,狡狐之计是得逞了,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,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,自己还不自知呢!,因此,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,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,那也就是说,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!”,从上面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知道,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,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,都可以用“狐假虎威”来形容。
成语故事原文
越俎代庖 [yuè zǔ dài páo]
基本释义
越:跨过;俎: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;庖:厨师。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。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。
贬义
出 处
先秦·庄周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庖人虽不治庖,尸、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”
例 句
孩子能做的事,父母不要~。
近反义词
近义词
越职代理
典 故
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,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。在唐尧的领导下,人民安居乐业。可是唐尧很谦虚,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,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。唐尧对许由说:“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,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,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?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,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?您如果担任领袖,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,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?我觉得很惭愧,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。”,许由说:“您治理天下,已经治理得很好了。我如果再来代替你,不是沽名钓誉吗?我现在自食其力,要那些虚名干什么?鹪鹩在森林里筑巢,也不过占一棵树枝;鼹鼠喝黄河里的水,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。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?算了吧,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,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。”
成语故事好词好句摘抄大全
宋太宗赵光义
出处 宋·王辟之《绳水燕谈录·文儒》 太宗日阅《御贤》三卷,因事有阀,暇日追补之,尝曰:“开卷有 益,朕不以为劳也”
释义 比喻读书有好处 “开卷 ”翻开书,表示读书.
1~3年级成语故事
以逸待劳,语出于《孙子.军争篇》:故三军可夺气,将军可夺心。是故朝气锐,昼气惰,暮气归。故善用兵者,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,此治气者也。以治待乱,以静待哗,此治心者也。以近待远,以佚(同逸)待劳,以饱待饥,此治力者也。”又,《孙子.虚实篇》:“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(同逸),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。故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”原意是说,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,就从容、主动,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,一定会疲劳、被动。所以,善于指挥作战的人,总是调动敌人,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。
战国末期,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,开始时,秦军连克数城,锐不可当。不久,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,丢盔弃甲,狼狈而逃,秦军损失数万。后来,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。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,陈兵于楚国边境。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。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,只是专心修筑城池,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。两军对垒,战争一触即发。楚军急于击退秦军,相持年余。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,吃饱喝足,休养生息。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,精力充沛,平时操练,技艺精进,王翦心中十分高兴。一年后,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,将士已无斗志,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,于是决定东撤。王翦见时机已到,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。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,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。秦军乘胜追击,势不可挡,公元前223年,秦灭楚。
此计强调: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,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。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,待机而动,以不变应万变,以静对动,积极调动敌人,创造战机,不让敌人调动自己,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。所以,不可把以逸待劳的“待”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。
以逸待劳: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,养精蓄锐,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。 出自《三十六计》的历史故事:官渡之战,详情如下:
东汉建安五年(200年),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,曹操在官渡(今河南中牟境)击败袁绍集团主力的战略决战。
建安元年,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县(今河南许昌东),挟天子以令诸侯,相继击败吕布、袁术等,占据兖、豫、徐州,逐步向黄河以北扩展势力。而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,击灭幽州公孙瓒,拥有冀、青、并、幽州之地,凭恃地广兵多,急欲南征曹操,企图进占许都,夺取最高统治权。
建安四年,曹操为牵制袁绍后方,以献帝名义命渔阳太守鲜于辅为将军,督幽州6郡。四月,派部将曹仁率军北渡黄河,击斩归附袁绍的眭固,随后亲自率军夺据要地射犬(今河南武陟西北),命魏种为河内太守领兵驻守,以巩固西北边界。八月,曹操侦悉袁绍正加紧筹划大举南征,亲自统军再渡黄河,先机抢占冀州重镇黎阳(今河南浚县东北);又令部将臧霸攻克青州临淄、寿光等地,以巩固其东翼;另派部将于禁、刘延分别率兵驻守延津(今河南延津北)与白马(今河南滑县东北),以阻击袁绍军南下。九月,曹操返许,部署兵力至官渡设防,以防卫许都。十一月,安抚初降的南阳割据势力,笼络荆州刘表保持中立,以解除侧后之忧。
建安四年五年正月,曹操趁袁绍决策迟疑之机,率师东征,一举击败联袁叛曹的刘备,俘其大将关羽(参见徐州之战)。并派振威将军程昱率兵镇守鄄城,加强东线钳制力量,从而摆脱两面受敌的被动态势。随即率军速回官渡,以集中兵力对付袁绍的大举进攻。
同年二月,袁绍统10万步兵、1万骑兵,占据黎阳,进攻延津,并派大将颜良等围攻白马,以掩护其主力渡河南进。四月,曹操采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,率军赴延津渡口,佯示北渡,诱使袁绍分兵西向,趁机抄袭白马,击斩颜良,解白马之围(参见白马之战),然后迁移当地民众,沿河西退。袁绍令主力渡河,亲率军至延津南,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、六千骑兵追击曹军。曹操令部队抛弃物资,诱使袁军争相拾取,趁其混乱,以600余骑兵出击,斩文丑。同时,令于禁等率步骑5000,自延津奔袭汲与获嘉(今河南新乡西),焚毁袁军30余屯,俘将20多人,歼敌数千。于禁趁势击破原武(今河南原阳)袁军营地。曹操鉴于敌众之势,主动回军官渡,欲再择战机。
八月,袁绍拒绝谋士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,统大军自阳武(今原阳东南)推进至官渡,依托沙堆,东西屯营数十里。曹军接战失利,被迫收兵,深沟高垒,继续坚守拒敌。袁军垒土山、架高橹,猛射曹营,曹军将士皆蒙盾而行。曹操令赶制霹雳车,发石摧毁其橹楼。袁军又掘地道,曹军深挖长沟以拒之。两军对峙期间,曹操令部将曹仁率兵南下汝南,击败骚扰曹军后方的刘备,继而大破欲断曹军补给线的韩荀部于鸡洛山(今河南密县东北),又得司隶校尉钟繇自关中送来的战马2000多匹,曹军士气和战斗力得以巩固和增强。袁绍固执已见,一再拒绝分兵袭许的建议,必欲从正面歼灭曹军。
此时,曹军粮将尽,士卒疲惫,曹操亦欲退守许。谋臣荀彧认为,曹军以弱敌强已至关键时刻,若退必为袁军所乘,袁军情势必将有变,切不可失去出奇制胜的良机。曹操采纳其建议,继续坚守待机,并派部将徐晃率部击故市(今郑州西北),截烧袁军数干车粮草,加紧准备决战。
十月,袁绍又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,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(今河南封丘西)。沮授建议增派将军蒋奇守护乌巢侧翼,以防曹军袭击,袁绍不许。谋士许攸、将军张郃又建议袭许,仍遭拒绝。此时,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,愤然投奔曹操,献计偷袭乌巢。曹操留曹洪、荀攸等守官渡,亲率步骑5000,打着袁军旗帜,携带柴草,连夜潜行,迅速赶到乌巢,立即围屯,纵火围攻,袁军一片惊乱。拂晓,淳于琼见曹兵不多,率部反扑。曹操挥军猛攻,迫其退缩营屯。此时,袁绍救援的骑兵已经逼近,曹操拒不分兵阻援,坚持集中兵力,一鼓作气,大破乌巢守军,继败援军,焚尽袁军粮秣,乘胜还师官渡(参见乌巢之战)。
袁绍获悉乌巢被袭,不纳张郃派重兵往援的建议,却强令张郃、高览等以主力攻官渡曹军大营,不克。至乌巢大败,袁绍军心震恐,激起内讧。张郃、高览见大势已去,焚毁战具,率部投降曹操。曹操乘势发起进攻,大获全胜,歼灭袁军7万余人,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,从此一蹶不振。
点评:此战,曹操善择良策,攻守相济,屡出奇兵,巧施火攻,焚烧袁军粮草,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,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,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。反观袁绍,内部不和,又骄傲轻敌,刚愎自用,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,迟疑不决,一再丧失良机。终致粮草被烧,后路被抄,军心动摇,内部分裂,全军溃败。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、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,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,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。
以上就是以免代劳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,..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