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革裹尸成语故事内容?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1 成语马革裹尸出处:这个成语故事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故事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东汉时名将马援,字义渊,扶风郡茂陵县人。他年轻时在郡里当过小官,因为同情一批犯人,在押解途中擅自把他们释放了,自己逃到甘肃,以农牧为生。汉光武帝刘秀时,那么,马革裹尸成语故事内容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

马革裹尸

mǎgéguǒshī

[释义]革:皮;皮革;裹:包。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。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。

[语出]宋·辛弃疾《满江红》:“马革裹尸当自誓;蛾眉伐忤休重说。”

[正音]革;不能读作“ɡě”。

[辨形]裹;不能写作“里”。

[近义]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

[反义] 临阵逃脱

[用法]含褒义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。

[结构]主谓式。

[例句] 作为军人;应以~为荣。

[英译]dieonthebattlefield

[成语故事]

马援是东汉名将。他年轻时当官。有一次,他放走了一个囚犯。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。

汉光武帝时,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。他抗匈奴伐交趾,屡建战功。光武帝封他为“伏波将军”。

不久,“威武将军”刘尚在贵州阵亡。消息传来,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。马援年过花甲,却自愿请求出征。他说:“好男儿为国远征,以马革裹尸还葬!”他出兵贵州,勇挫敌兵,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。

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

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。”

马援字文渊,是扶风茂陵人。十二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。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有大志,和他同辈的兄弟都觉得(小小年纪就有很大的志向)惊奇。后来到陇汉地区游学(古代通过去外地寻访师友增长本事),常对朋友们说:“大丈夫立志,(志向受到)困顿反而更加坚持,年龄越大越有壮志雄心。

起初(早先,指马援从军生涯的早期),马援的大军凯旋归来,快到(家乡)的时候,朋友们都来迎接,犒劳。平陵人孟冀,是出了名有计谋的人,和在座的朋友一起祝贺马援(取得胜利),马援说,我希望你有什么好的话教导我,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(来吹捧我)呢?当初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疆土,增设了七郡,也不过分封了数百户(作为食邑),我立了小小的功劳就厚颜的接受了一个大县(的食邑),真是功劳浅薄而赏赐厚重,像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?先生(指孟冀)有什么(好建议,好方法)来帮助我呢?孟冀说:“我智力低下,想不到什么方法”。马援说:“现在匈奴和乌桓(当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)仍然在北边侵扰,我想(向皇帝请求)攻击他们。男子汉应该死在边疆战场,用马皮包着尸体下葬,怎么能安心的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呢!

孟冀(佩服的说):“你确实是烈士(有远大志向的勇士)啊,确实是应当那样(为国家战死在疆场)啊”。

马革裹尸的历史故事

马革裹尸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方今匈奴、乌桓尚扰北边,欲自请击之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

释义:现在匈奴、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,想请求攻击的。男儿应当死在边野,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,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?

典故:

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,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。

在东汉时期,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,烧杀抢夺,无恶不作,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。早期的时候,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,战果无数。东汉建立之初,边境发生动乱,马援直接请旨出击,大破进犯的敌军,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。时光易逝,英雄迟暮。

在马援62岁的时候,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,满朝文武议论纷纷,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,将匈奴驱逐出境。这种时候,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?要求率兵出征。

皇帝不能忍心62岁的马援再替自己去守卫江山,但是马援还是坚持到底,“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,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,死后马革裹尸还,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?现在有这样的机会,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?”

皇帝无奈,只得答应。后来,马援在军中病逝,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。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,马援老当益壮、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。

投笔从戎的成语故事

在平时的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成语吧,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及解释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解释: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。

指英勇牺牲在战场。

典故: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?”东汉时,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,扶风茂陵人,字文渊。

有一次,马援去讨伐割据的军阀隗嚣,打了胜仗,凯旋回京。

光武帝刘秀给了他丰厚的赏赐。

许多人听说后也都纷纷前来祝贺慰劳,在这些祝贺的人中间,有一个叫孟冀的.,也随同众人向马援道贺。

马援说:“我总以为你要和我说些别的什么,怎么你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?”马援又向他说道,获得了这么大的赏赐,封了这样大的地盘,赏过于功,实在过意不去。

现在匈奴、乌桓还不时侵扰北方边境,自己应该再为国家立些功劳,才对得起这样的赏赐。

不久,匈奴侵扰扶风县,马援自告奋勇去讨伐。

他向光武帝表示,作为一个好男儿,就应当准备把生命牺牲在战场上,用马革裹尸而归,不能躺在床上,死在妻子儿女的身旁。

孟冀等大臣听了马援的话,不胜佩服,都称赞他不愧是一个大丈夫。

后来,马援担任了陇西太守,一直在军中征战至花甲之年。

当时,洞庭湖一带发生了五溪人作乱,光武帝曾派人前去平息,但因那里气候环境恶劣,致使全军覆没。

马革裹尸的意思解释

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

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1

成语马革裹尸出处:这个成语故事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

马革裹尸这个成语故事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。

东汉时名将马援,字义渊,扶风郡茂陵县人。他年轻时在郡里当过小官,因为同情一批犯人,在押解途中擅自把他们释放了,自己逃到甘肃,以农牧为生。

汉光武帝刘秀时,马援参加了几次颤圆抵抗外族侵略、保卫祖国边疆的战争,立了多次战功。汉光武帝拜他为“伏波将军”,封他为“新息侯”o

有一次,“威武将军”刘尚,在贵州一带打了败仗,全军覆没,马援得了这个消息,便主动要求上前线去。那时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,光武帝因为他年纪老了,没有批准他的要求。他不服,当场披甲上马,在马上挺胸昂首,挥舞兵器,十分威武。光武帝不禁叹道:“多么精神啊,这位老将r马援于是带领军队,开往贵州战地去了。

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载,马援常常说:“大丈夫立志,意志要越穷越坚定、气败洞洞概要越老越强壮!"又说:“好男儿当为国战死疆场,以马革裹尸还葬!”

后来马援果然死在军中。他在贵州一带作战时,因为士兵传染疫病的很多,战斗十分艰苦,而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,自己也得了重病。但是他还坚持,不肯离开部队,最终实现了战死疆场、马革裹尸的壮志。

以上就是马革裹尸成语故事内容的全部内容,【成语故事】东汉时期,北方匈奴发生动乱,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,他英勇杀敌,大破匈奴,平定了边境的动乱,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。他62岁时,匈奴又侵东汉,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:“男儿当死于沙场,以马革裹尸还葬”,同年病死在军中。【典故】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