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中的成语故事?成语融入古诗词,为汉字艺术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。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诗词中的成语故事:首句“柳暗花明”出自陆游的《游山西村》,描绘了在困境中豁然开朗的意境,如同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所传达的希望与惊喜。元稹的《离思》中,“曾经沧海难为水”展示了深深的执着与深情,那么,古诗中的成语故事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含有典故的两句诗句
成语小故事----疑邻盗斧
从前有个乡下人,丢了一把斧子。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,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,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。后来,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,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,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。找到斧子后,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,再留心看看他,怎么也不像贼了。
疑邻盗斧:不注重事实根据,对人、对事胡乱猜疑。
2.揠苗助长
春秋时期,宋国有一个农夫,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,今天去瞧瞧,明天去看看,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。他心想: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?
有一天,他来到田里,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。一大片禾苗,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,等他拔完了禾苗,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,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。回到家里还夸口说:“今天可把我累坏了,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!”他儿子听了,赶忙跑到田里去看,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
3.不可救药
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。凡伯不但有诗才,而且善于治理国事。后来,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。可是,周厉王飞横跋扈,枉法断事。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。凡伯直言相劝,列数朝政弊端,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。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,从此,奸臣出入宫廷,不把凡伯放在眼里。
带有典故的诗句
青梅竹马两小无猜
同出自李白五言律诗《长干行》中:“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嫌猜。”“青梅竹马”“两小无猜”,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 无邪情谊的佳语。
悬梁刺股的成语故事
刻舟求剑
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遽契其舟,曰:“是吾剑之所从坠。”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!
叶公好龙
叶公好龙,室中雕文尽以为龙。于是天龙闻而下之,窥头于牖,拖尾于堂。叶公见之, 弃而还走,失其魂魄,五神无主。是叶公非好龙也,夫似龙而非龙也。
郑人买履
郑人有且置履者,先自度而置之其坐,至之市而忘操之,已得履,乃曰:「吾忘持度。」反归取之。及反,市罢,遂不得履。
人曰:「何不试之以足?」曰:「宁信度,无自信也。」
自 相 矛 盾
楚人有卖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“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”又誉其矛曰:“吾矛之利,於物无不陷也。”或曰:“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?”其人弗能应也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
守株待兔
宋人有耕者。田中有株。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。 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兔不可得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
翻译
刻舟求剑
战国时,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。船到江心,他一不小心。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。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,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,说:“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,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。”
船靠岸后,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。
古诗中的成语有哪些
成语融入古诗词,为汉字艺术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。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诗词中的成语故事:
首句“柳暗花明”出自陆游的《游山西村》,描绘了在困境中豁然开朗的意境,如同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所传达的希望与惊喜。
元稹的《离思》中,“曾经沧海难为水”展示了深深的执着与深情,正如成语“曾经沧海”,暗示经历过大风大浪后,一切情感都显得平淡无奇。
李频的《春是思归》里,“壮志未酬三尺剑”表达了壮志未酬的遗憾,体现出“壮志未酬”的决心与执着。
杜牧的《叹花》中,“子害究没义压绿叶成荫”,通过对花朵凋零、绿叶繁茂的描绘衡春稿,揭示了生命的更迭与自然的规律,寓意深长。
李贺的“石破天惊”在《李凭弹箜篌》中,形容音乐的震撼力,如同石头破裂,天地为之震动,展示了艺术的神奇力量。
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中,“天旋地转回龙咐孝驭”描绘了皇权更迭的瞬间,让人感受到“天旋地转”的戏剧森哪性变化。
杜牧的《题乌江亭》以“卷土重来”寄托了对历史人物项羽的惋惜,也启示人们即使失败,也有可能东山再起。
最后,刘禹锡在《西塞山怀古》中,以“四海为家”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期盼,如诗如画地描绘了天下归一的壮观景象。
这些诗词中的成语,不仅是语言的艺术,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,值得我们反复品味。
关于古代的成语故事
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出处故事部分如下:
1、一鼓作气
(1)出处:
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夫战;勇气也;一鼓作气;再而衰;三而竭。”
(2)解释:
一鼓:第一次击;作:振作;气:士气。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。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。
(3)故事:
鲁庄公十年,齐攻鲁,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,作战时随从指挥,大败齐师,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。战后,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产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。
曹刿说:“打仗主要靠士气,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。第一次击鼓进攻,士气旺盛;第二次再击鼓进攻,士气就已经衰落了;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,士气已消失殆尽了。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,勇气十足;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。”
2、一字千金
(1)出处:
南北朝·钟嵘《诗品·古诗》 :“文温以丽;意悲而远;惊心动魄;可谓几乎一字千金。”
(2)解释:
增损一字;赏以千金。形容文辞精妙;不可更改。
(3)故事:
战国末期,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(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,今河南禹州),有三千门客,作为他的智囊,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。这些食客,各色各样,应有尽有。他们把见解和心得,写出二十六卷,一百六十篇文章,书名提作《吕氏春秋》。
以上就是古诗中的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,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,室中雕文尽以为龙。于是天龙闻而下之,窥头于牖,拖尾于堂。叶公见之, 弃而还走,失其魂魄,五神无主。是叶公非好龙也,夫似龙而非龙也。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,先自度而置之其坐,至之市而忘操之,已得履,乃曰:「吾忘持度。」反归取之。及反,市罢,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