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相关的成语故事?1、圆木警枕(司马光)成语故事:司马光从小到老,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,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。他住的地方,除了图书和卧具,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。卧具很简单:一架木板床,一条粗布被子,一个圆木枕头。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?说来很有意思,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,一睡就是一大觉。那么,有相关的成语故事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最著名的成语故事
1、圆木警枕: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,小时候的司马光经常和哥哥弟弟们一同读书学习,但是司马光觉得自己的记性比起哥哥弟弟要差一些,他便想尽办法想要多争取一些学习的时间。有一次司马光看到院子里的一段圆形木头之后,便灵机一动,将它当做枕头使用。自己一翻身的时候,圆木就会滚落下床,司马光也就会被声音所惊醒,由此便每天非常早的就起床苦读。
2、牛角挂书: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,隋朝末年时期,祖上原本属于是北周和隋朝贵族的李密,家境衰落,但是青年时期的李密仍旧十分好学。为了解决生计问题,李密开始了放牛的生活。但是他一直饱含凌云壮志,并不甘心一生碌碌无为,因此即便是在放牛的时候,也会坚持读书。他经常会在牛角上挂一卷《汉书》边走边看。现如今我们会用牛角挂书这个成语来比喻读书十分用工。
3、胸有成竹:主人公是北宋时期一个叫文同的画家,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这篇散文当中,现如今,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是指在开始做事之前,心中已有把握和打算。
胸有成竹这个故事讲的是,在北宋时候,有一个叫做文同的画家,他十分喜欢画竹子。无论是刮风下雨、电闪雷鸣,又或是炎热酷暑、寒冬腊月,文同总会坚持去竹林当中观察竹子的形态。
听成语故事
1、圆木警枕(司马光)
成语故事:司马光从小到老,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,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。他住的地方,除了图书和卧具,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。卧具很简单:一架木板床,一条粗布被子,一个圆木枕头。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?说来很有意思,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,一睡就是一大觉。
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,极容易滚动。只要稍微动一下,它就滚走了。头跌在木板床上,“咚”的一声,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。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:“警枕”
2、目不窥园(董仲舒)
成语故事:在西汉时期,大儒学家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,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,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,然后鸡一叫,就又来读书,总共也就睡不到3小时。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,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,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,总是读书。
有人劝他出去走走,不要老呆在家里读书。他却说:“我不读书,只顾去玩,就算我出去,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。”后来他长大了,是有名的高等博士,公开聚众讲学,弟子遍布四方。
3、牛角挂书(李密)
成语故事: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,在牛角上挂一卷《汉书》,一边走一边看书。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,慢慢地跟在他后面,问:“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?”李密认识杨素,从牛背上下来参拜。
才高八斗的成语故事
1、韦编三绝
孔子为读《易》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。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。比喻读书勤奋。
2、凿壁借光
史书记载,匡衡自小家境贫寒。白天,他靠砍柴割草,换点粮食度日;晚上,他想读书,可是没有钱买油灯。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,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,引一点微弱的亮光。
每天晚上,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、专心致志地读起来。后来,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,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,目的只有一个--希望读到更多的书。
3、囊萤映雪
晋朝车胤恭谨勤苦,学习不知疲倦。学问渊博,通晓许多门知识。由于家里穷,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,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,一直读到天亮。
4、悬梁刺股
东汉时候,有个人名叫孙敬,是着名的政治家。他年轻时勤奋好学,经常关起门,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。每天从早到晚读书,常常是废寝忘食。读书时间长,劳累了,还不休息。时间久了,疲倦得直打瞌睡。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,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。
古时候,男子的头发很长。他就找一根绳子,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。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,头一低,绳子就会牵住头发,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,马上就清醒了,再继续读书学习。
战国时期,有一个人名叫苏秦,也是出名的政治家。
成语故事大全100篇
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勤学典故,他们那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。例举如下:
1、凿壁借光
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,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《西京杂记》一书。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:匡衡字稚圭,勤奋好学。可是家境贫寒,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。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,总烛光明明,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。怎么办呢?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。后人即用“凿壁、空壁、偷光、偷光凿壁、凿壁借辉、借光”等指勤学苦读,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。
2、高凤流麦
后汉时,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,少时,“家以农亩为业”,他却“专精诵读,昼夜不息”。有一次,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,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。为了防止鸡、豚糟蹋粮食,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。突然,天降暴雨。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。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。一会儿,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,一看,啊呀!简直是糟透了,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,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,仍在书中神游。在妻子的责问声中,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。后来,人们用“流麦、中庭麦”等称美读书专致,用“流麦士”称书呆子。
3、苏秦刺股
战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、外交家苏秦,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。
各种成语故事
1、望梅止渴
三国时,曹操带兵长途行军,士兵们都很口渴,曹操便说:“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,结了许多梅子,又甜又酸,可以解渴。” 士兵们听了,嘴里都流口水,一时也就不渴了。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,只好用空想来加以安慰。
2、三顾茅庐
汉末刘备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,最后诸葛亮才答应出来。后喻指一再诚心地邀请。
3、四面楚歌
楚汉交战时,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,兵少粮尽,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,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,项羽吃惊地说:“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?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?”比喻四面受敌,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。
4、卧薪尝胆
越国被吴国打败,越王勾践立志报仇。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,吃饭、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,策励自己不忘耻辱。经过长期准备,终于打败了吴国。形容人刻苦自励,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。
5、背水一战
楚汉相争的时候,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。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。 当时,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。为了打败赵军,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。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。
交战后,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。汉军面临大敌,后无退路,只能拼死奋战。
以上就是有相关的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,1、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,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,但被越国击败,阖闾也伤重身亡。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,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,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,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。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,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,但暗中训练精兵,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