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?1、战国策成语故事:战国时,齐国的相国邹忌,身材高大容貌端庄。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,鼓励群臣进谏,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2、一天早晨,他穿好朝服.戴好帽子,对着镜子端详一番,然后问他的妻子说:“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,谁长得英俊。“你英俊、极了,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?”妻子说。那么,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战国策的寓言成语

1、战国策成语故事:战国时,齐国的相国邹忌,身材高大容貌端庄。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,鼓励群臣进谏,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

2、一天早晨,他穿好朝服.戴好帽子,对着镜子端详一番,然后问他的妻子说:“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,谁长得英俊。“你英俊、极了,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?”妻子说。

3、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,邹忌听了妻子的活,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,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,爱妾回答说:“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?”

4、第二天,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,邹忌又问了客人,客人说:“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?”过了几天,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,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,拿他和自己比较。结果,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。

5、于是,他对齐威王说:“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,但妻、妾、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,这是因为妻偏护我,妾畏惧我,客人有事求我,所以他们都恭维我,不说真话。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,宫中上下,谁不偏护你,满朝文武,谁不畏惧你,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,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,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!”

6、邹忌又劝谏说:“现在齐国地方千里,城池众多,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,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。

成语故事15个简短

1、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、妾因为害怕自己、客因为有求于自己,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。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,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、大臣、百姓的蒙蔽,比自己更严重,于是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,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。

2、战国时期,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,大举攻赵,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。赵国形势危急,向齐国求援。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,才肯出兵。赵威后溺爱长安君,执意不肯,致使国家危机日深。

《战国策.触龙说赵太后》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,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,触龙因势利导,以柔克刚,用“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”的道理,说服赵太后,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,换取救兵,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,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。

3、一天,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,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,赏玩得高兴时,魏征进来了。太宗怕魏征提意见,回避不及,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。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,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,拖延时间。太宗不敢拿出鹞子,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。

4、有一次,唐太宗问魏征说:“历史上的人君,为什么有的人明智,有的人昏庸?” 魏征说:“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,就明智;只听单方面的话,就昏庸(文言是‘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’)。

成语邯郸学步的故事

反璞归真:出处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归真反璞,则终身不辱。释义:璞,指含玉的石头,亦指未雕琢过玉;真,指事物的本质、本性。人若能像璞那样回到其本来的自然形态,恢复其纯真的本来面目,便终身都不会受到毁誉羞辱。挥汗如雨:出处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连衽成帷,举袂成幕,挥汗成雨。释义:挥,洒,泼。形容人多。用手抹汗,汗洒如雨,亦形容出汗多。狡兔三窟:语出《战国策》名篇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狡兔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今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卧也。句意为: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之危险,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之人,不可高枕无忧。门庭若市: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令初下,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。释义:门口与庭院像市场一样,借以形容交际来往之人较多,较为热闹。亡羊补牢: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亡羊而补牢,未为迟也。释义:比喻出问题之后想办法补救,可防止继续受损失。

战国策用一个成语概括

○魏相翟强死

魏相翟强死。为甘茂谓楚王曰:“魏几相者,公子劲也。劲也相魏,魏、秦之交必善。秦、魏之交完,则楚轻矣。故王不如与齐约,相甘茂于魏。齐王好高人以名,今为七行人请魏之相,齐必喜。魏氏不听,交恶于齐;齐魏之交恶,必争事楚。魏氏听,甘茂与樗里疾,贸首之雠也;而魏、秦之交必恶,又交重楚也。”

○齐秦月攻楚

齐、秦约攻楚,楚令景翠以六城赂齐,太子为质。昭雎谓景翠曰:“秦恐且因景鲤、苏厉而效地于楚。公出地以取齐,鲤于厉且以收地取秦,公事必败。公不如令王重赂景鲤、苏厉,使入秦,秦恐,必不求地而合于楚。若齐不求,是公与约也。”

○术视伐楚

术视伐楚,楚令昭鼠以十万军汉中。昭雎胜秦于重丘,苏厉谓宛公昭鼠曰:“王欲昭雎之乘秦也,必分公之兵以益之。秦知公兵之分也,必出汉中。请为公令辛戎谓王曰:‘秦兵且出汉中。’则公之兵全矣。”

○四国伐楚

四国伐楚,楚令昭雎将以距秦。楚王欲击秦,昭侯不欲。桓臧为昭雎谓楚王曰:“雎战胜,三国恶楚之强也,恐秦之变而听楚也,必深攻楚以劲秦。秦王怒于战不胜,必悉起而击楚,是王与秦相罢,而以利三国也。战不胜秦,秦进兵而攻。不如益昭雎之兵,令之示秦必战。秦王恶与楚相弊而令天下,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。

《战国策》中的成语及其含义

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如下:

1、智子疑邻:这个成语典故出自《韩非子·说难》中的《颜则旭篇》。

2、郑人买履:这个寓言故事,出自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
3、刻舟求剑: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,出自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。

4、东施效颦:这个成语典故出自《庄子·天运》。

5、邯郸学步:这个成语典故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。

6、杞人忧天:这个成语典故出自《列子·天瑞》。

7、悬梁刺股:这个成语典故出自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。

8、狡兔三窟:这个成语典故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。

9、唇亡齿寒:这个成语典故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。

10、惊弓之鸟:这个成语典故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。

春秋战国:

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。春秋时期,简称春秋,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,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。

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,诸侯群雄纷争,齐桓公、晋文公、宋襄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相继称霸,史称春秋五霸(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吴王阖闾、越王勾践)。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韩、赵、魏三家灭掉智氏,瓜分晋国为标志。

以上就是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的全部内容,1、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、妾因为害怕自己、客因为有求于自己,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。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,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、大臣、百姓的蒙蔽,比自己更严重,于是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,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。2、战国时期,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,大举攻赵,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