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?成语: 朝三暮四 所属朝代: 春秋战国时代 拼音: zhāo sān mù sì 出处 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狙公赋芧,曰: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: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,亦因是也。那么,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猴子朝三暮四成语故事
成语故事:朝三暮四
春秋时代,有个人喜欢猴子,在自己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。
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说:“我每天早晨给你们三个橡子,晚上给你们四个橡子,好不好?”猴子们一听都露出气愤的样子。他于是马上改口说:“那我每天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子,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子,这下总行了吧?”猴子们心想,早上的橡子从三个增加到四个,都高兴得叫了起来。
现在的成语故事“朝三暮四”用来比喻变来变去,反复不定。
一叶障目成语故事
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的文章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!
“朝三暮四”原来表示欺骗和愚弄的手段,以后改用来比喻说话、做事反复无常。
【成语故事】
从前有个人从集市上买了几只猴子,想耍猴赚钱。晚上他把猴子们赶到一起对他们说:“从今天开始,我们就是一家子了,你们要好好工作,我保证让你们吃饱睡好。”说完,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橡子给他们吃,猴子看到有东西吃,高兴地乱蹦乱跳,并乖乖地让这个人在脖子上套上了绳索。
每天他们在大街上表演,耍大刀的耍大刀,走钢丝的走钢丝,等到天黑才能回来累的都趴下了,可是那个没有像之前的说的那样,吃饱睡好。每天早上只有3个橡子,晚上4个橡子。于是猴子们开始*,并威胁他。这个人想了想,说道:“要不这样吧,早上4个,晚上3个。早上可是比以前多了一个哦!”猴子们听了,开心的不得了,以为赚了大便宜,又继续到大街上卖力地耍杂技了!
【中英文版】
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, a man in the State of Song raised monkeys.
春秋时代,宋国有一个人,养了一大群猴子。
The monkeys could understand what he said.
这些猴子能够听懂主人说的话。
朝三暮四成语故事50字
栉风沐雨:栉,梳子。即把风当做梳子来梳头,用雨水来沐浴。表示工作奔波劳累
黔驴技穷:黔,贵州。是一个典故。说是一个人实在是没策略了
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
故事来源于庄子的寓言故事。猴子不能分别朝3暮4,和暮4朝3,是一回事。猴子不能分别,喜怒不一。其实人有时候并不比这些猴子高明多少,容易被人耍弄。
一箭双雕成语故事
朝三暮四
源于《庄子·齐物论》。宋国有一个名叫狙公的人,非常喜欢猴子,在家里养了一大群,时间一长,他能理解猴子的心理,猴子也懂得主人的意思。狙公宁可省下家里人吃的粮食,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。渐渐的,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,没办法就改喂橡实给猴子吃。后来,连橡实也不多了,他便对猴子们说给你们“朝三暮四”,猴子们大吵大闹起来;狙公灵机一动,换了一种说法对猴子说,给你们“暮四而朝三”,所有的猴子听了都非常高兴。无论是“朝三暮四”还是“暮四朝三”,都指的是早上给猴子三个橡实,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,数量是一样的。后来,人们用“朝三暮四”表示用诈术骗人。现在用来比喻反复无常。
守株待兔
源于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相传春秋战国时期,宋国有一个人正在田里耕地,忽然看到一只兔子从田间疾奔过去,碰在一个树桩上撞死了。于是这个人立即跑过去,把兔子捡了起来。他心里非常高兴,在回家的路上想,这真是一件好事情,如果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,那该多好啊!从此以后,他就放下手里活儿不干了,专门在那个树桩旁等待着,希望能够再得到碰死的兔子,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,他不但一只兔子也没有得到,而且连田地里的庄稼也耽误了。后来,人们用“守株待兔”来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道变通,也用来嘲笑那些不分时间、地点、条件,而墨守陈规办事,招致失败的经验主义者。
以上就是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全部内容,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说,狙公所说的话,加以引申,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,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;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,刚决定的事情,不一会儿又改变了,我们就说他是“朝三暮四”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