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故事 道理?1.安常处顺 —— 庄子·养生主 一句话:安于平稳生活,处于顺境。明白的人懂得放弃,情真的人懂得牺牲,睿智的人懂得超脱。安于一份放弃,固守一份超脱,不必刻意进补或修炼,就能摆脱诸多烦恼和痛苦。2.白驹过隙 —— 庄子·知北游 一句话:时光过得很快,好像在缝隙中窥见飞跑而过的白马,那么,成语故事 道理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成语故事100集

1、不耻下问

释义: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。 春秋时期,卫国有个人叫孔圉,勤奋好学,而且很谦虚。他死了以后,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,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,就赐给他一个“文”的称号,所以,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“孔文子”。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,也是卫国人。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,称他为“孔文子”,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。他想来想去,觉得不能理解,就去向孔子请教。 子贡说:“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,凭什么要赐给他„文‟的称号?” 孔子回答说:“孔圉聪明好学,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,而不会感到丢脸,这是非常了不起的,所以要赐给他„文‟的称号。”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,猛然省悟,顿时感到心悦诚服。

2、凿壁偷光

西汉时候,有个农民的孩子,叫匡衡。匡衡家穷买不起书,只好借书来读。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,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,不要工钱,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。

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,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,才有工夫看一点书,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。可是匡衡家里很穷,买不起点灯的油,怎么办呢?

有一天晚上,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。背着背着,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。

成语故事告诉道理有哪些

南辕北辙

故事:战国时期,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,大臣们都反对他,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: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,但他却坚持往北走,这样越走越远。争霸不是靠打仗,而是靠赢得民心,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。魏安王决定不打仗了。

道理: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。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。

2.痴人说梦

故事: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,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,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,跟着说何姓何国人。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。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,搞得大家啼笑皆非。

道理: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。比喻凭借荒.唐的想象胡言乱语。

成语故事及明白的道理简短

这几个成语故事涉及到了辩证法中的一些世界观和方法论.其中田忌赛马涉及量变与质变的转化.除了注重量的积累以外,还要注重因素内部结构的调整.该故事就是通过改变次序达到质变的.而围魏救赵则是现象与本质的问题.看似舍近求远,实则一招制胜.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,不能被现象所迷惑.塞翁失马主要强调了矛盾的转化.塞翁失马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情.刻舟求剑则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.整个世界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.郑人买履则是忽略了内部矛盾,忽略了主体性.邯郸学步与揠苗助长都包含要重视四五的内部矛盾,抓住矛盾的关键因素.邯郸学步还涉及矛盾的特殊性,重视个体的差异性.揠苗助长还涉及从量变到质变要经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.

成语故事及寓意和道理简短

1.安常处顺

—— 庄子·养生主

一句话:安于平稳生活,处于顺境。

明白的人懂得放弃,情真的人懂得牺牲,睿智的人懂得超脱。

安于一份放弃,固守一份超脱,不必刻意进补或修炼,就能摆脱诸多烦恼和痛苦。

2.白驹过隙

—— 庄子·知北游

一句话:时光过得很快,好像在缝隙中窥见飞跑而过的白马,转瞬即逝。

年华似水,匆匆一瞥,多少岁月就这么轻描淡写。

每个人都有一丛花开在心底,纵使白驹过隙,岁月老去,依然会花香满衣。

3.不系之舟

—— 庄子·列御寇

一句话:无忧无虑、随心所欲。

逍遥的人生“泛若不系之舟”,但是人达不到一定的境界,是不可以无约束的。

要遵守规定,要懂得社会的准则。这样以后,才能真正做到“无忧无虑”。

4.巢林一枝

—— 庄子·逍遥游

一句话:鸟在树林筑巢只用一根树枝,有居住之地就满足了。

广厦万间,夜眠七尺;良田千顷,日仅三餐。不管拥有多少丰富的物质,然而个人的享受是有限的。

知足且常乐,这不就是最好的人生态度吗?

5.从容无为

—— 庄子·在宥

一句话:听其自然,不妄加人为的力量。

天地看似“无为”,却化育万物。“无为”不是说什么都不干,而是不妄为、不乱为。

尊重自然的规律,顺应客观的准则,那便是最集大成的“无为”。

6.大人无己

—— 庄子·秋水

一句话:超脱了常人物欲的人,是把自己和别人融为一体的。

成语故事及寓意和道理

1. 四字成语小故事大道理全集

成语小故事----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,丢了一把斧子。

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,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,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。后来,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,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,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。

找到斧子后,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,再留心看看他,怎么也不像贼了。 疑邻盗斧:不注重事实根据,对人、对事胡乱猜疑。

2.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,宋国有一个农夫,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,今天去瞧瞧,明天去看看,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。他心想: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? 有一天,他来到田里,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。

一大片禾苗,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,等他拔完了禾苗,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,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。回到家里还夸口说:“今天可把我累坏了,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!”他儿子听了,赶忙跑到田里去看,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.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。

凡伯不但有诗才,而且善于治理国事。后来,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。

可是,周厉王飞横跋扈,枉法断事。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。

凡伯直言相劝,列数朝政弊端,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。

以上就是成语故事 道理的全部内容,1、不耻下问 释义: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。 春秋时期,卫国有个人叫孔圉,勤奋好学,而且很谦虚。他死了以后,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,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,就赐给他一个“文”的称号,所以,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“孔文子”。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,也是卫国人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